从浩瀚太空到万米深海,从无人洞穴到地底深处,从微观世界到社会百业,机器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标志性的工具,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。
从浩瀚太空到万米深海,从无人洞穴到地底深处,从微观世界到社会百业,机器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标志性的工具,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。
“机器替人”大势所趋
最近特斯拉股东大会上,马斯克表示,人形机器人将远超电动车,成为特斯拉主要的长期价值来源,未来全球对机器人的需求将超过100亿个乃至200亿个。
无独有偶,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出席2023半导体大会,预测AI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(即AI+机器人)。在全球两大科技巨头密集布局下,机器人全新风口一触即发。
对于近期大热的机器人产业,人民日报也刊文指出:“当前,数字经济方兴未艾,智能化、网联化、柔性化制造加速推进。发挥好机器人的撬动作用,不仅能让制造业提质增效,还有望开辟新领域、新赛道,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新机遇。”
伴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持续的低出生率(每位妇女生育<2.1 个孩子)和婴儿潮一代即将退休,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期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趋势。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,工资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负担,利用机器人填补人力短缺的趋势也日益明显。
机器人政策持续加码
2023年1月,工信部等17个部门印发了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,进一步落实《“十四五”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》重点任务,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。
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,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各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。3月,上海经信委印发第一批《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》,表示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,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,推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与多场景规模化落地。随后,北京市也分别印发了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(征求意见稿)》与《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(2023-2025年)(征求意见稿)》,旨在贯彻落实工信部等部委的相关规划,推进机器人产业创新与发展,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。
从中央到地方,政策持续加码,机器人产业步入加速期。乘着政策东风,各种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模式、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,国产移动机器人竞争力愈发显著,中国机器人行业进一步走向广阔的蓝海。
AI 助力机器人+时代来临
今年以来,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风靡世界,AI技术的巨大突破不仅带来了内容生产力的革新,更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期盼已久的“灵魂佐料”。
在此之前普通的人工智能只能被动地接收数据,而结合AI大模型的机器人则拥有一种新的机器自主学习方式,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感知和学习物理世界,并像人类一样理解和感知事物,从而做出人类期待的行为反馈。
在特斯拉最新发布的视频中,结合特斯拉的视觉神经网络系统与Transform大语言模型的机器人Optimus完成了一系列复杂任务如电机扭矩控制,精准力度制控、环境探测与记忆等。Optimus电机转矩控制的能力,能做到精准控制力道不打碎鸡蛋。
而在国内,阿里云也演示了AI+机器人的应用成果,工程师通过钉钉对话框向机器人发出“我渴了,找点东西喝吧”指令后,千问大模型立即理解了指令内容并回答,“好的,我找找有什么喝的。”随后,千问大模型在后台自动编写了一组代码发给机器人,机器人开始识别周边环境,从附近的桌上找到一瓶水,并自动完成移动、抓取、配送等一系列动作,顺利递送给工程师。
随着AI技术的爆发和成熟,机器人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,曾经存在于电影、小说中的机器人,或许正在变为现实。
朴津观点
随着时代的加速,机器人技术已经步入快车道。这种趋势不仅得益于技术的快速发展,更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社会需求的推动。时代发展造就机遇,让机器人得以深入各个领域,并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。
声明: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报道,所涉文/图等均出于为公众传播、科普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